2019-20年度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
機構名稱 | 計劃名稱 | 計劃目的及形式 | 計劃對象 |
---|---|---|---|
一年期計劃(16個) | |||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 | 兒戲劇場 | 透過戲劇及演出,鼓勵小朋友就自己關注的議題表達意見。 | 小三至小六學生及公眾 |
青年會書院 | 今日青年 明日青英 | 透過師友計劃培育學生個人發展,及協助中一學生適應中學生活。 | 中學生 |
基督教勵行會 | 上下「童」心 | 透過活動課堂、家長講座及嘉年華,增強兒童及家長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的認識,深化家長的支援角色,同時提升區內人士對保護兒童的意識。 | 小學學生、家長及公眾 |
文康之友 | 動感北區 ~ 躲避盤小隊訓練計劃 | 透過躲避盤訓練班及社區同樂日,讓兒童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 兒童及公眾 |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 | UNICEF HK 細路「愛.玩.營」 | 透過義工培訓及親子遊戲日,推廣營養、保護和刺激(愛.玩.營)對0-8歲兒童大腦健康發育的重要性,並教育父母和照顧者對兒童早期發展和護理技巧的認識。 | 0 – 8歲兒童、家長及公眾 |
香港才能教育研究會 | 動歷體育校園計劃 | 透過體育活動及分享會,鼓勵兒童善用科技進行體育活動,介紹及鼓勵兒童參與在校內體育課較少接觸的體育活動,及推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至17歲兒童每天應進行不少於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MVPA 60)。 | 5 – 17歲兒童 |
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 | 玩足100 | 透過工作坊、講座、遊戲體驗日、典禮、定期培訓和聚會,推廣遊戲對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和加強家長對兒童情緒和社交發展的認識,讓親子從遊戲中建立更好關係,推動家庭持續與孩子遊戲,加強他們的身心發展。 | 小學學生及家長 |
竹園區神召會南昌康樂幼兒學校 | 遊樂園Play Kid | 透過培訓工作坊、親子活動、師徒制遊戲教學及嘉年華,讓家長明白「遊戲」對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並從計劃中獲取更多透過「遊戲」加強親子溝通的技巧。 | 幼兒學校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 |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 | 甜甜「禤」小天使 愛與夢飛翔 | 透過導師培訓計劃,發展學生的藝術天賦,讓學生發展溝通及解難能力,增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學生 |
德信學校 | 善意溝通・輕鬆FUN | 透過運動/戶外活動及分享會在校園推廣善意溝通及輕鬆玩樂的氣氛。 | 德信學校學生及老師 |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幼稚園/幼兒園 | 身心健康好孩子 | 透過講座、工作坊、運動班及運動會推廣遊戲對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加深公眾對兒童情緒和社交發展的認識及推廣運動的益處,使兒童獲得更健康的生活。 | 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幼稚園/幼兒園學生及家長 |
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茵怡青年空間 | 「童聲童戲童創」兒童權利發展計劃 | 透過工作坊、論壇、表演、義工服務及日營,擴闊兒童的視野,以培養參與兒童的同理心,提供平台讓兒童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及提升公眾對兒童權利的認識及關注。 | 6 – 18歲兒童及公眾 |
小彬紀念基金 | 爸爸、媽媽,讓我們對話吧 | 透過製作短片及推廣活動,展示鼓舞人心的故事,鼓勵少數族裔父母了解子女的需要,支持他們實現夢想,追求更美好的將來,以及提高公眾對少數族裔年青一代所面對問題的認識。 | 公眾 |
漢師德萃學校 | 「正」想玩—幼兒正向心理培訓計劃 | 透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建立正向思維模式。 | 幼稚園學生 |
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 | 守護孩子我做起 | 透過講座/工作坊、比賽及日營,提高家長及老師對於保護孩子的意識及技巧,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並由專人協助有需要學童。 | 幼稚園/幼兒園學生、家長及老師 |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油尖旺青少年綜合發展中心 | 敢動─少數族裔兒童參與運動計劃 | 透過運動訓練、運動交流、工作坊及嘉年華,鼓勵參加者敢於行動,提升自我,參與社會,提升少數族裔小學生的健康意識和正面的自我價值觀,同時提升社區人士生理及心理的健康發展。 | 本地及少數族裔小學生 |
兩年期計劃(26個) | |||
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 | 日霖心靈計劃 | 透過治療小組及分享會,強化家庭角色,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及其家長和照顧者,亦支援少數族裔家庭,並組織不同的家庭建立互助支援網絡。 | 輕度智障中小學生、家長、照顧者及老師 |
成長希望基金會 | 「故事遊學園」— 權利和責任篇 | 透過講故事的工作坊和比賽,培養小學生的讀寫和口頭表達能力、自信心和道德價值觀,以及對兒童權利和責任的認識。 | 小四至小六學生及家長 |
兒童脊科基金有限公司 | 「全城動動脊」護脊體適能大行動 | 透過工作坊、遊戲及競技比賽,引發大眾關注脊骨神經健康及保護,推廣兒童護脊體適能運動,教導家長和老師有關兒童護脊的知識和技巧。 | 2 – 7歲兒童、家長、老師及公眾 |
戲劇英語教育劇團 | 櫻桃街:以布偶和舞台釋放孩子的天份 | 透過工作坊及表演,讓兒童從設計和製作布偶中釋放才能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自尊心,喚起他們對自己的權利和潛能以及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需要的認識,並改善他們的溝通和表達能力。 | 幼稚園及小學學生 |
賽璐珞影像文化有限公司 | 童聲童戲—遊戲文化推廣計劃 | 透過遊戲導賞團及公眾教育展覽,推廣遊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 公眾人士 |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 「童在社區」特殊學習需要兒童支援計劃 | 透過展覽、工作坊及宿營,提升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溝通及社交技巧,提高家長對特殊學習需要的認識,為家長建立一個互助平台,及讓公眾了解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家庭的需要。 | 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家長及公眾 |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 看孩子 | 透過工作坊、講座、小組、訓練課程及街站,增加兒童對其權利的認識,讓參加者提升自我保護的知識和能力,培訓兒童大使以宣揚保護兒童訊息,並增加社會大眾認識兒童保護的資訊。 | 兒童、家長及公眾 |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神愛關懷中心 | 豆丁遊戲工程師 | 透過實地考察、工作坊、培訓及展覽,鼓勵兒童主導決策及執行理想,培訓他們成為「遊戲工程師」。 | 小學生及公眾 |
生命工場 | 「好好長大」幼兒繪本閱讀及權利推廣計劃 | 透過繪本親子共讀及推廣活動,提高兒童、家長及照顧者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列明保護兒童的價值觀的認識,提高公眾對兒童權利及其價值觀的認識。 | 4 – 6歲幼兒及其家長及照顧者 |
循道愛華村服務中心社會福利部愛華青少年綜合服務隊 | 「以心童行」 計劃 | 透過社區體驗式活動、親子工作坊及藝術工作坊/小組,讓社區人士明白遊戲對兒童情緒發展的重要性,減低兒童的壓力,讓他們表達內心感受。 | 兒童、家長及社區人士 |
融幼社 | 同一天空下 | 透過工作坊、青年大使計劃和宣傳活動,提升學生和公眾的保護兒童(特別是在港出生的外籍家庭傭工子女)意識,增強學童對保護兒童的價值觀的認識,並促使社會更和諧地包容及接納外籍家庭傭工及其在港出生的子女。 | 學童和老師、外籍家庭傭工社群及公眾 |
竹園區神召會將軍澳康樂幼兒學校 | 「籽言善語」家長大使計劃:促進家庭更有效地支援有語言需要的幼童 | 透過工作坊、訓練課程及日營/宿營,培訓家長成為幼兒的訓練者,讓家長明白與言語發展遲緩幼童溝通的基本要素,並為有需要家庭提供密集式訓練。 | 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學校學生及家長 |
保良局 | 動起來!-「執行競技運動」推廣計劃 | 透過「執行競技」(一套中等至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提升小學生的「執行功能」,即反應抑制、工作記憶、情緒控制、持久專注、任務展開、規劃與優次排定、組織、時間管理、堅持達標、靈活變通及後設認知。 | 小學生、家長及老師 |
保良局唐乃勤初中書院 | 「Smart Teens @ 唐中」學生成長及全校服務學習計劃 | 透過義工訓練和服務,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發掘潛能,提升領導才能及增強責任感。 | 中學生、老師及公眾 |
博愛醫院 | 童創夢飛翔 | 透過工作坊、活動課程和義工服務,提高兒童的自尊心,鼓勵兒童展現他們的權利、潛能、熱誠和才能,讓學童提升理財、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闊他們的視野,發展他們在卓越領域的能力。 | 6 – 14歲兒童 |
寶血幼稚園(深水埗) | 健康體能滿校園 | 透過工作坊及親子運動遊戲日,促進幼兒身體全面發展、增強體質,激發家長關注子女的健康,學習親子體能活動。 | 幼稚園學生及家長 |
香港救助兒童會 | Net神研究所 | 透過學校講座,提升公眾對保護兒童免受網絡威脅的認識,並鼓勵公眾瀏覽名為「Net神研究所」的互聯網資源中心,以了解更多保護自己免受網絡威脅的知識和技能。 | 12 – 18歲兒童 |
聖雅各福群會 | 「童心同行」成長發展計劃 | 透過工作坊、競技比賽和義工訓練,裝備兒童多元技能,以啟發其潛能及提升自我效能感,幫助兒童建立正面的身份認同和朋輩支援系統,以及提高兒童的決策及解難能力。 | 6 – 18歲兒童 |
香港基督少年軍 | 童心伴同行 | 透過社區活動及工作坊,提高社區認知以助及早識別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支援他們的發展需要。 | 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家長及公眾 |
基督教協基會黃埔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 啟夢計劃 | 透過工作坊、義工活動及支援小組,提高有特殊學習需要或缺乏父母關愛的兒童的自尊心及自信心,並為此類學童的家長建立支援及互助網絡。 | 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學生及家長 |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循道衞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 Not Yet – STEM X生命教育 | 透過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學活動及社區推廣,培養學生創造力、領導能力及解難能力。 | 中小學生、家長、老師及公眾 |
鄰舍輔導會 | 童樂童遊 | 透過工作坊及展覽,以遊戲建立兒童情緒和社交發展,向公眾推廣遊戲對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 幼稚園及小學學生、家長及公眾 |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社會服務部 | 携手同行計劃 | 透過講座、工作坊及支援小組,加強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家長和老師,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治療和支援服務,並通過評估和多樣化的培訓/支援計劃來提高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的能力。 |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前兒童、家長及老師 |
天水圍循道衞理中學 | 普及健康、追求卓越 | 透過訓練、工作坊及攤位,讓學生建立健康生活,提升自信心,並推廣運動的好處。 | 天水圍循道衞理中學及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學生 |
瘋稜劇團 | 遊”戲”在小孩 | 透過互動劇場演出、工作坊及小組訓練,讓兒童學習到面對逆境如何解難,提高正向思維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並提升兒童的大小肌協調、專注力、想像力,鼓勵他們更多了解自己的情緒及社交互動。 | 幼稚園及小一至小三學生 |
仁愛堂社區中心 | 「童」聚融‧社區遊 | 透過訓練、工作坊及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家長支援小組,建立不同階層兒童及青少年之間支援網絡,促進不同人士於社區內的參與及連繫。 | 中小學生及社區人士 |
備注:上述資料來自獲資助機構的計劃建議書,有關機構可能會因應實際情況而就部分活動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