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年度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
機構名稱 | 計劃名稱 | 計劃目的 | 活動形式 | 目標參加者 |
一年期計劃 (12個) |
綠想成真(香港)有限公司 | 童遊市區生態導賞大使培訓計劃 | 透過生態導賞培訓,激發兒童的潛能,加強他們決策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 工作坊、戶外考察團及生態導賞團 | 小學生及其家長 |
香港才能教育研究會 | 樂童遊計劃 | - 鼓勵兒童進行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 及
- 透過親子遊戲套件製作,促進兒童健康發展。
| 開幕典禮、體驗活動、網上運動短片及遊戲製作包 | 3至5歲的兒童、6至17歲的中小學學生及其家長 |
香港傷健協會 | 愛與共融支援計劃 | - 支援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庭,改善兒童的專注力、情緒及認知能力;
- 增強親子之間的溝通及了解,及發掘家庭強項;
- 提供機會讓家長表達感受及分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壓力; 及
- 透過與不同的群體互動及交流,消除歧視及隔閡。
| 小組訓練活動及工作坊 |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及其家長 |
篋敲擊樂團 | 童‧擊樂–「亞太兒童擊樂大使計劃」 | - 展現兒童的音樂及藝術潛能;
- 擴闊兒童視野,鼓勵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創意; 及
- 讓兒童展現其音樂才能,與人分享藝術的樂趣,並在全港推廣不同的藝術活動予青少年。
| 講座、日營、工作坊、快閃活動及嘉年華 | 小學生、家長及公眾 |
香港國際交流基金會有限公司 | 愛 - 保護我們孩子的心身靈 | - 讓兒童認識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及心靈,自愛自重及提升自尊感;
- 協助家長明白父母有責任給予孩子健康的成長生活方式,鼓勵他們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及
- 提升老師對兒童權利的認識,教導學生愛惜生命,具勇氣求助,及加強學生正向價值觀。
| 講座、工作坊及分享會 | 小學3年級學生、家長及老師 |
循道愛華村服務中心社會福利部 | 「藝遊伴童行」計劃 | -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提供情緒支援及建立支援網絡;
- 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對個人情緒的了解,學習如何處理負面情緒,及建立正面自我形象; 及
- 提升社區人士對特殊教育需要的認識,及建立一個關愛的社會。
| 藝術治療小組、藝術小組、親子藝術小組/工作坊及體驗活動 |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其家長和家人,以及社區人士 |
樂施會 | 《童我有話兒》社區互動教育劇場計劃 | - 提升兒童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
- 提升兒童對社區的歸屬感;
- 增加兒童及公眾對自身權利的認識; 及
- 提高公眾聆聽及尊重兒童意見的意識。
| 工作坊、戲劇訓練班及表演 | 低收入家庭兒童、家長、教育工作者、社工及公眾 |
保良局 | 童你身心樂–多媒體教材計劃 | - 提升小學生對遊戲、情緒、社交及運動的認識,並加強教師及家長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了解; 及
- 提升公眾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認識。
| 義工培訓及多媒體教材製作 | 義工培訓及多媒體教材製作 |
禮賢會恩慈學校 | I AM READY:我上小學了! | 與家長及教師分享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前兒童於升讀小一時有機會遇到的困難,並提供有效的方法讓學童盡快適應新階段。 | 互動式教材製作及發佈儀式 | 預備升讀小一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前兒童、家長及特殊幼兒中心教師 |
聖公會聖基道幼兒園(灣仔) | 身心康泰.樂童行 | - 讓公眾認識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性及不同遊戲活動的方式; 及
- 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及教育他們使用環保物料進行遊戲。
| 講座、工作坊、及嘉年華 | 幼稚園及小學學生、家長及公眾 |
明德兒童啟育中心 | CDC 同 SEN同戲同樂日 | - 提高公眾對及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關注;
- 為有需要家庭提供與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相關資源和支援資料; 及
- 鞏固家庭的角色,並加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長或照顧者的支援。
| 同樂日(包括講座、工作坊、遊戲攤位及發展測試) |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前兒童、其家長及公眾 |
友愛鄰舍服務有限公司 | 友你可愛–跨文化兒童支援計劃 | - 提升社區對少數族裔文化的了解及尊重,及創造無障礙成長環境;
- 協助少數族裔家長適應香港的生活,及推動家庭融入社會; 及
- 提升少數族裔兒童的中文能力,以協助他們克服日常遇到的溝通及學習困難。
| 工作坊、資訊包、家長互助小組及跨文化成長活動 | 華裔及少數族裔小學生、家長及公眾人士 |
兩年期計劃 (14個) |
Children's Museum Limited* | 玩學.探索.家 | - 讓兒童在家中可體驗不同種類由兒童主導的遊戲;
- 提升家長及看護人有關自遊戲的認識及知識;
- 讓兒童和家長在家中可分配更多時間進行有意義的由兒童主導的遊戲及學習活動; 及
- 推廣由兒童主導的遊戲的好處。
| 遊戲製作包及家長小冊子 | 0至10歲的兒童、小學生、家長、照顧者、教育工作者、社工及公眾 |
創意運動協會 | 童心同心桌上沙壺樂融融計劃 | - 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改善身體機能,提升社交及情緒管理的技巧,培養興趣及減少行為問題;
- 為育有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家長減輕情緒壓力; 及
- 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少數族裔學生能夠融入朋輩及享受校園生活。
| 講座、訓練課程及比賽 | 有特殊教育需要或屬少數族裔的小學生及其家長 |
DADs Network Limited* | 夢想工房 | - 透過運動培養及發揮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兒童的運動能力、專注力及毅力;
- 擴闊家長教養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子女的原則及技巧; 及
- 為育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子女的家長建立網上互助小組及支援網絡。
| 運動課堂、家長訓練課堂及網上課堂 | 4至12歲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其家長 |
凝動香港體育基金有限公司 | 凝動守護兒童體育學習平台 | - 建立一個有關兒童安全防護的網上學習資源平台;
- 為平台使用者提供知識及令他們了解自己在體育領域中有關兒童安全防護的角色及責任;
- 使平台使用者能教育及啟發兒童在體育領域中有關兒童安全防護的知識,以加強兒童對於虐待及自我保護的認識; 及
- 提高公眾的關注及採取行動的能力,以預防在體育領域中發生任何形式的虐待兒童行為。
| 網上平台、研討會及知識問卷調查 | 兒童、持牌/業餘教練、社工、學校教師及家長 |
努力試課程訓練中心有限公司 | 寶貝孩子樂同盟 | - 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發展情緒管理、溝通及感官技巧;
- 協助家長管理情緒,掌握訓練技巧及建立和諧家庭;
- 提升義工的知識和技巧,以及促進互助; 及
- 提高公眾關注及建立共融社會。
| 義工訓練及服務、講座、工作坊、嘉年華、感覺統合及體適能活動、分享會及小冊子製作 |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7至16歲兒童、育有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照顧者及公眾 |
竹園區神召會 | 至醒家長加油站 | - 提升家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特性的知識,並加強他們的照顧技巧;
- 肯定家長對照顧子女的付出; 及
- 減少社會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標籤。
| 學校及社區講座、日營、訓練計劃、嘉許禮及故事冊製作 |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家長及公眾 |
香港循理會(社會服務部) | 「愛」運動‧有「您」童行 | - 推廣「健康生活由運動做起」;
- 讓參加者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及提升人際關係; 及
- 提升參加者的自信心、成就感,培養他們的正向思維及傳遞互助訊息。
| 體適能短片、訓練小組、義工服務、健康講座及成果展覽 | 小二至小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其家長或親屬 |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有限公司 | 校園我有Say | - 推廣《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中提及有關兒童表達意見及參與的權利;
- 鼓勵及支持學校推行校本活動,賦予兒童探索及決定自己學校生活的權利; 及
- 將兒童參與的優良做法推廣予更廣泛的社群。
| 兒童參與活動指南、工作坊、校本活動及調查 | 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學生和老師 |
明光社 | 童途有愛: 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 | - 家校攜手,共建友善和諧校園;
- 教導兒童正確的身體界線及如何保護自己;
- 編製支援手冊提醒家長正確觀念及協助家長適時協助孩子遠離危險; 及
- 輕鬆地加強親子關係。
| 訓練會,以及教具/教案、遊戲貼紙書、兒歌音樂短片、教育短片及家長支援手冊製作 | 4至7歲的兒童、家長及老師 |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 | 及早識別兒童發展問題計劃 – 給全港幼兒教師 | - 讓幼兒教育工作者認識各樣常見發展問題的早期徵狀及迹象,協助他們及早識別及轉介懷疑個案以作診斷及介入治療;
- 提供實用資訊給教育工作者以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建立發展技能; 及
- 為育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前兒童的家長提供早期及深入的訓練。
| 聚焦小組、工作坊、講座及教育影片製作 | 幼兒教育工作者、就讀幼兒園或幼稚園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2至6歲學前兒童及其家長 |
城巿睦福團契有限公司 | 童享快樂社區 | - 培養青少年關懷社區的精神,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及肯定其個人價值; 及
- 為本地及少數族裔兒童提供交流的機會,以共策共議手法,搭建兒童的參與平台,促進他們表達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 義工培訓、工作坊及共融體驗活動 | 中學生/12至18歲的青少年、3至12歲的基層/少數族裔兒童及公眾 |
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幼兒學校 | 童玩.同戲 | - 根據兒童發展需要,增強遊戲中自由探索的元素,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透過遊戲提升兒童的正面情緒及幸福感;
- 令家長感受遊戲對兒童發展及培養幸福感的正面影響及改善親子關係; 及
- 提高公眾對遊戲對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的關注。
| 家長訓練工作坊、遊戲攤位及社交媒體宣傳活動 | 2至6歲的幼兒、老師、家長及公眾 |
和富領袖網絡有限公司 | 小網紅新星培訓計劃 | - 提供機會讓兒童探索及表達自我並發揮潛能;
- 讓兒童了解社會,以培養正面價值觀; 及
- 連繫社會各界關注及支援兒童的發展。
| 義工培訓、工作坊、網上直播、比賽及分享/總結環節 | 小四至小六的學生、大專生(義工團隊) 、家長及公眾 |
仁愛堂劉皇發幼稚園 | 「童」路人‧愛共行計劃 | - 舒緩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照顧者的壓力﹔
- 協助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家長建立支援網絡﹔及
- 推廣一個了解、關心及尊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及其家長的文化。
| 家長講座、手機應用程式、家長小組、故事劇場,小組培訓、日營及展覽 | 2至6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其家長/照顧者及公眾 |
* 只有英文機構名稱
備注:上述資料來自獲資助機構的計劃建議書,有關機構可能會因應實際情況而就部分活動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