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府就「兒童在後疫情時期因回復正常校園生活而面臨的挑戰」持份者交流會收集的意見之跟進

  • 教育服務
    • 為支援家長照顧在學子女的精神健康,教育局自2023年12月起向公帑資助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家教會)提供「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以鼓勵學校與家教會於2023/24至2024/25學年合辦旨在支援學生和家長精神健康的家校合作和家長教育活動。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家校會)致力幫助家長掌握各種相關技巧,以增進親子溝通、及早識別兒童精神健康問題和改善兒童心理健康。家校會曾與18區家教會聯會及分區校長聯會合辦精神健康講座,藉此協助家長了解子女的成長和發展需要、識別兒童情緒問題的早期徵兆,以及運用不同方法支援受壓力或情緒問題困擾的子女。
    • 教育局為教師提供「守門人」訓練,使他們能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和有自殺風險的學生。在2017/18至2020/21學年,教育局為中、小學教師提供「精神健康的專業發展課程」,包括18小時的初級培訓及30小時的深造培訓。由2021/22學年起提供經過優化的60小時專題課程,內容針對患有精神病的學生。這個專題課程能讓教師了解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的特徵、相關教育理論、實用策略與技巧,以及有效的支援措施和實踐方法。
    • 為紓緩教師因工作量激增而承受的壓力,教育局自2023/24學年起委託非政府機構或大專院校,為教師舉辦有關身心健康的工作坊和網上課程,以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教育局在2023/24學年為教師舉辦的工作坊和課程涵蓋多個專題,包括精神健康、表達藝術、靜觀及生理健康。
    • 為推廣校園精神健康,教育局在2024年4月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涵蓋促進學生精神健康的四項關鍵元素(即休息、放鬆、人際關係和抗逆力)。參與學校將簽署《精神健康職場約章》,為員工提供有利精神健康的工作環境。
    • 為提升教師推動家校合作和家長教育的能力,教育局自2020/21學年起委託專上院校每年分別為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教師提供12小時的短期培訓課程,以加強他們在照顧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兒童及與家長溝通方面的調解技巧。
    • 教育局不時開辦有關精神健康的專題教師培訓課程,例如在2024年舉辦的40個精修培訓課程和工作坊,旨在向教師和學校輔導人員介紹相關實用技巧、輔導技巧和介入策略。
  • 健康服務
    • 醫務衞生局(醫衞局)在2023年12月推出「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包括學生和照顧者)提供24小時的一站式支援。支援熱線亦與四個相關政府部門(即消防處、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香港警務處和社會福利署(社署))和大約20個非政府機構設立轉介機制,所提供的服務包括防止自殺、精神健康服務、家庭服務、青少年服務和喪親者輔導等。
    • 醫衞局會於2024年下半年聯同社區機構在三間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先導計劃,為18歲或以上的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相關地區康健中心會與社區機構合作跟進經精神健康評估篩選為輕度至中度焦慮症或抑鬱症的個案,主要由曾經接受精神健康訓練的「心理健康主任」或社工提供介入輔導。至於高風險個案,將及早轉介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普通科醫生或其他跨專業社區支援服務。
    • 衞生署透過校本健康計劃為家長提供健康推廣活動,包括在中學舉辦以青少年為對象的優質外展健康推廣服務,以及為家長舉辦的計劃,旨在加強父母對青少年心理社交健康的認識,使他們能以正確技巧協助青少年子女度過成長階段。衞生署亦於2019年推出「全校園健康計劃」,為家長提供有關親子溝通技巧、親職技巧及網絡沉迷的工作坊和健康講座。
    •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為合資格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周年健康檢查,目的是及早識別有健康問題的學生,務求適時提供建議和介入。周年檢查會藉臨床檢查和問卷篩查來評估學生的健康狀況,除生理健康外,亦涵蓋精神健康和智力發展。有健康問題的學生將按情況,轉介至學生健康服務轄下健康評估中心、醫管局專科診所或其他機構,接受進一步檢查或治理。
    • 學生健康服務已推出青少年健康計劃,以人生歷程和跨專業團隊的模式,向就讀中學的青少年提供優質外展健康推廣服務,當中包括為學生、家長和教師而設有關青少年吸毒與禁毒的特定專題。
  • 社會服務
    • 為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社署自2018/19學年起為津貼/資助學前機構(包括幼稚園、幼兒中心和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提供社工服務。有關服務自2022/23學年起恆常化。
    • 從2019/20學年開始,社署在超過460所中學推行「一校兩社工 」安排,以便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社署亦會加強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單位社工的培訓,從而提升他們處理複雜個案的能力。
    • 自2021/22學年起,社署進一步增加中學學校社工服務的支援人手,讓學校社工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深入的輔導和小組活動。學校社工聯同社區持份者合辦講座、小組、活動等,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健康及提升抗壓能力,同時因應學生的需要作出轉介。
    • 由社署或由獲資助非政府機構營運的65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兩間綜合服務中心,提供一系列預防、支援和補救服務,向有親職角色的個人及家庭給予支援,以增強其抗逆能力,從而提升家庭功能、鞏固家庭關係及培養對家庭責任的正面態度。
    • 社署已在2024-25年度優化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包括強化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和及早介入。
  • 跨政策局/部門合作
    • 政府於2023年12月透過醫衞局、教育局和社署的跨部門合作,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為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及早提供支援。這項措施延長至2024年年底:
      • 第一層:學校會透過校內跨專業團隊優先照顧和輔導有較高風險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時的協助或尋求專業輔導或治療服務;
      • 第二層:政府透過跨部門、跨專業和跨界別合作,設立校外支援網絡,為學校增強外援。教育局會協助把個案轉介至社署統籌的校外支援網絡隊伍作出跟進;以及
      • 第三層:醫衞局會為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醫療服務。
    • 「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醫教社計劃)採用醫、教、社協作模式,透過由醫管局精神科護士、專責教師和駐校社工組成的跨專業團隊,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政府在2022年加強醫教社計劃,以便及早識別和安排有需要的學生接受專業支援。根據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建議,醫教社計劃將繼續在多個範疇加強服務,包括改善個案管理;釐清來自醫療、教育和社會界別專業人士的角色;加強參與學校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內部協調;以及加強監察醫教社計劃的運作,例如處理學生拒絕跟進服務的問題。政府會與學校和非政府機構保持緊密合作,以便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並安排他們接受專業支援。
  • 為鼓勵兒童閱讀實體書,教育局分別自2018/19學年及2019/20學年起推出「推廣閱讀津貼」和「幼稚園推廣閱讀津貼」。官津中小學及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均可申請津貼,用作購置閱讀資源和舉辦與推廣與閱讀有關的學習/閱讀活動。
  • 為向學生推廣健康使用互聯網,教育局為學校提供《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並設立電話熱線,支援有需要的家長、教師和學生。
  • 教育局推出「理智NET」校園嘉許計劃,以推廣健康使用互聯網,並促進學校之間分享資訊及成功經驗。教育局亦鼓勵學校加入「網絡成癮」及「預防網上陷阱」等課題和舉辦相關活動,推廣如何正確及安全上網,並提升學生對網絡罪行的認識。
  • 教育局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課程及資料套,以便學校推行與電子學習有關的家長教育。
  • 教育局、香港教育城和家校會每年均會合辦講座,介紹有效管教「電子世代」的方法,協助家長培養子女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使用資訊科技的良好習慣。
  • 社署在2020年設立「心房子」Facebook及Instagram專頁,並在2022年設立「心房子」YouTube頻道,推廣保護兒童和預防家庭暴力的訊息。為防範為性目的誘識兒童的行為,社署在2022年製作並播放一系列關於網絡兒童性侵犯的宣傳片,以喚起公眾意識,防止兒童成為網絡罪犯的獵物。
  • 警務處在2024年3月舉辦專題研討會,探討以跨專業合作模式處理網絡性侵犯案件。
  • 教育局提供多種資助和資源(例如全方位學習津貼、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等),以供舉辦課後活動,務求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為豐富學生的多元化學習經歷,學校可靈活運用教育局的相關津貼,以舉辦實地考察、服務學習、遊學團等活動。
  • 為協助學生適應正常校園生活,教育局在2022年編訂《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小學指引》),強調學生身心健康與均衡發展的重要性,並鼓勵學校持續審視校本評估及課業政策。教育局製作了題為《有效益的課業》、《課業政策齊優化 創造空間樂成長》和《評估求進》的短片,協助教師和學校優化並落實合適的校本評估及課業政策。
  • 《小學指引》就銜接幼稚園與小學的措施提出建議,包括在小學一年級(小一)上學期以多元化評估代替測驗和考試,以及為小一學生舉辦迎新活動,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
  • 為使幼稚園高班學生順利升讀小學、協助他們掌握自理能力,以及促進其生理、情意和認知發展,教育局已編製《幼小銜接小錦囊》和《小樹苗漫畫系列:升小一篇》等不同刊物,讓小一學生更快適應小學生活。
  • 教育局一直採用多元化模式向兒童提供綜合而整全的學習經歷,其中包括遊戲和美學/藝術。教育局亦為幼稚園校長和教師舉辦專業發展課程,協助他們掌握用以串連不同學習範疇與生活化主題的教學技巧,並把從遊戲中學習的概念和做法付諸實踐。此外,為配合教育的最新發展和應對兒童的學習需要,教育局已向幼稚園提供多元化的校本支援服務,涵蓋「推動從自由遊戲中學習」、「培養幼兒探索精神(大自然與生活)」和「推行多元化藝術活動」等多個範疇。
  • 學校應制訂政策,讓學生養成定時上學的習慣,並向他們灌輸對學校教育的正面態度和價值觀。此外,學校應擬備全面的及早介入對策,以便作出適時及適切的介入,向不願上學的學生提供適切支援。此外,學校須在學生連續缺課的第七天向教育局匯報。當局會檢視每宗由學校匯報的缺課個案,以確保適時介入。對於15歲以下的缺課學生,當局會提供輔導等介入服務,務使相關學生盡早回校上課。社署及/或相關社會服務機構可能參與其中,提供適切的專業支援服務。
  • 教育局為學校提供家庭與學校合作活動計劃資助,以供舉辦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活動,例如加強親職技巧和情緒管理的研討會/工作坊、家長互助小組等。
  • 教育局已委託大專院校/非政府機構,為小學及幼稚園學生的家長舉辦教育課程及活動。家長教育課程的重點之一是培養父母的正面態度,並加強他們應對子女行為問題及親職壓力的一般技巧。
  • 教育局自2020年6月起推行全港性「正向家長運動」,透過廣泛和多元化的途徑推廣家長教育。
  • 教育局為教師職前培訓課程訂定中小學師資培訓課程框架,其中「學生成長與發展」核心範疇明確提出教師應展現對推動家校合作的理解和能力,以及明白家長參與在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 家校會舉辦講座,加深家長對子女學習及發展需要的了解。
  • 為提高兒童對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一直推廣較受兒童歡迎的活動,例如游泳、兒童舞、小型網球及兒童健體。為進一步鼓勵學生恆常參與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並建立健康活躍的生活模式,康文署推行跨界別合作,舉辦各種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供學生參與。
  • 為促進兒童的身體健康及發展,康文署興建及改建兒童遊樂場,以提供遊樂及感官刺激設施,讓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兒童在玩樂之餘學習不同技能,以達致均衡發展。
  • 及早識別及介入措施
    • 為使家長更加了解兒童的發展的步伐,以便及早識別發展遲緩的兒童,教育局委託一間專上院校制訂《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幼稚園)》和《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小學)》,並分別於2021年及2022年推出。課程架構的其中一個核心範疇是「認識兒童發展」。課程架構提供共同基礎,讓相關機構、團體或組織透過舉辦全港、區本、校本以至電子學習模式的家長教育課程,有系統地為家長提供不同階段和不同目標的課程。
    •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在全港母嬰健康院推行「兒童發展監察計劃」,以提升家長和兒童照顧者在觀察與促進兒童發展方面的信心及能力,並為家長和兒童照顧者提供有關兒童發展和親職教育的資料。
  • 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 醫衞局於2021年推出「躍動同行先導計劃」,透過跨界別及跨學科專業人員,為患有輕度至中度自閉症譜系障礙和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評估和治療服務。先導計劃在五個地區(即香港島、九龍中及九龍西、九龍東、新界東和新界西)設立跨專業的社區服務平台,由跨界別及跨學科專業團隊為參加者進行統一評估並制訂個人化支援服務。有關服務延長至2024年7月底。
    • 衞生署在疫情期間持續提供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實行分流制度,確保經護士初步評為情況緊急的兒童會獲優先評估。
  • 康復服務
    • 社署自2023年9月起把「第一層支援服務」恆常化,並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融合。在校本綜合模式下,各項學前康復服務的輪候時間持續改善,致使跨專業服務團隊可為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適時提供全面支援。
    •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跨專業服務團隊提供到校訓練及支援服務,對象為就讀於參與服務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六歲以下兒童。所有個案每六個月檢視一次,以跟進個別兒童的進度。服務團隊亦為教師、幼兒工作員、家長及照顧者提供專業支援。
    • 除向學前兒童及學前康復單位提供服務外,服務團隊亦會為有關家長提供支援,推廣以正面的態度和有效的技巧培育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 支援學校
    • 為協助公營普通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教育局一直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學校可靈活而有策略地調配教育局所提供的人手和資源。教育局亦通過「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及「加強校本言語治療服務」向學校提供支援,以照顧學生的需要。
    • 自2015/16學年起,教育局已持續加強幼稚園教師職前及在職培訓,提升教師照顧學童(包括有發展遲緩危機的學童)多元需要的能力。現有一定數目的現職幼稚園教師接受了相關培訓,他們在識別和照顧有特殊需要幼兒方面,普遍已掌握基本知識和技巧。教育局會繼續在幼稚園推廣共融文化,並致力為更多幼稚園教師提供相關培訓,以及發展實證為本的支援策略和教學資源套,協助幼稚園教師照顧學童的多元需要。
    • 學校的專業人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統籌主任)、輔導人員、學校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為有需要學生(例如有特殊教育需要、精神及情緒問題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援和輔導。學生輔導及支援服務涵蓋全面的補救性、預防性及發展性的輔導服務。統籌主任會帶領跨專業的學生支援組,推動教師採用三層支援模式來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教育局於2021年9月推出「融情‧特教」(SENSE)一站式資訊網站(edb.gov.hk),介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政策、措施及最新資訊。網站為教師、家長及公眾提供參考資料,從而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健康成長並發展潛能。
    • 教育局製作了「融合教育實務篇」網頁,內容包括學校在推行融合教育的實務經驗分享,以增加公眾對有關政策的認識及了解。常識科課程的核心學習元素和小學人文科的「必須學習內容」中,亦包含關懷別人及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內容,以培養學生對家庭及社會福祉的關懷和關注。教育局鼓勵學校在課堂內外舉辦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 教育局提供有系統的教師培訓及學校講座,介紹用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有效策略,並定期舉辦地區或全港性的家長講座,讓家長掌握所需技巧和知識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子女。
    • 對於即將升讀小學的有特殊需要學前兒童,教育局與社署、衞生署及醫管局設有協作機制,以確保收錄相關學童的小學及早知悉他們的特殊需要,並向學校提供支援。自2019/20學年起,教育局已優化特殊教育需要資料傳遞機制,讓社署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單位可將「兒童發展進度綜合報告」傳送到收錄相關學童的官津小學或直接資助計劃小學,以便作出適切的支援安排。機制有助家長了解學校所提供的支援,並能促進家校溝通。
    • 現時設有既定機制,由衞生署、醫管局、社署及教育局等多個政府部門合作,為有特殊需要或有發展遲緩危機的學童提供各類服務。根據幼稚園教育計劃,師生比例要求由1:15(校長計算在內)改善至1:11(校長不計算在內),讓幼稚園教師有更多空間進行各類專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