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參與
持份者參與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對兒童精神健康的支援」網上持份者交流會
政府就「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對兒童精神健康的支援」持份者交流會收集的意見之跟進
政府就「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對兒童精神健康的支援」持份者交流會收集的意見之跟進
- 教育服務
- 教育局十分重視學生的健康成長,鼓勵中、小學採取「全校參與」模式,從「普及性」、「選擇性」及「針對性」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並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包括有自殺風險的學生)。
- 教育局在2020/21學年推出一站式的「校園.好精神」網站,向學校及公眾發放各類最新資訊、合適資源及各種策略(例如電子海報及小冊子),關心學生的精神健康,並透過一站式家長教育網站「家長智NET」及其社交媒體平台,包括Facebook、Instagram網頁及YouTube頻道,向家長發放多元化的學生精神健康資訊,以不同形式表達對學生精神健康的關懷。
- 教育局向所有公帑資助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及其家長教師會 (家教會)分別提供「校園.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及「家長學生.好精神一筆過津貼」。學校及家教會可靈活運用津貼,在2023/24及2024/25學年為學生、教師及家長舉辦與促進精神健康有關的活動或購買有關的服務或材料。
- 為協助教師識別和善用相關的校外及社區資源,教育局由2022/23學年起設立「校園.好精神」教師專業網絡(網絡)。該網絡旨在提供一個資源分享的平台方便教師交流。教育局邀請教師參加研討會,並透過電郵定期發放最新的相關資訊。
- 為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教育局致力為教師、家長及學生提供「守門人」訓練。一些例子包括:為教師提供60小時的專題課程、為家長而設的網上工作坊,以及為中學生而設的「學生守護大使」計劃。在 2023/24 學年,教育局會為教師及學校輔導人員(例如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舉辦一系列密集式工作坊,重點是提升他們在照顧有精神健康需要學生方面的知識及技能。
- 教育局提醒學校確保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能及時獲得適切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學校的跨專業團隊(包括輔導主任、輔導人員、學校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會靈活運用校內的人力及資源,支援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在學習、社交、情緒及行為上的需要。
- 社會服務
- 65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兩間綜合服務中心為家長提供所需服務,包括個案工作服務、家庭生活教育、小組及活動,以及支援和情緒輔導等,以紓緩他們的壓力、教導他們為人父母的技巧、加強他們的支援網絡和提供危機介入服務等。
- 社會福利署(社署)轄下的個案工作單位為受社署署長監護的兒童提供所需的支援服務,包括個案工作服務、支援及情緒輔導等。
- 社署在2018年成立五隊網上青年支援隊,透過青少年常用的網上平台,主動接觸邊緣及隱蔽青少年,並透過在線及離線模式,為有需要的青少年(包括情緒不穩定及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提供適時的介入、支援及輔導服務。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五隊網上青年支援隊的五間服務營辦機構推出了「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 噏」」,提供24小時文字同步網上輔導及危機介入服務,以處理青少年的情緒需要及自殺風險。
- 跨決策局/部門合作
- 醫務衞生局聯同教育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及社署推出「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
- 其他
- 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支持下,醫務衞生局在2019年委託顧問進行了三項針對不同年齡組別的精神健康普遍程度研究,包括「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統計調查 : 6至17歲」研究及針對15至24歲青少年的「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學研究」(「有關研究」)。有關研究的目的包括估計精神病的普遍程度、求助及使用服務的情況,以及相關的風險及保護因素。記者會分別於2023年5月及11月舉行,公布有關研究的結果。
- 教育局為學校提供《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以培養學生有效及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的能力及態度,包括健康使用互聯網及電子設備和提高對虛假資訊及網上陷阱的警覺性。教育局亦為教師提供相關的專業發展課程及資源套,並與不同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合作,舉辦相關的學生活動和製作短片及資源,協助學校舉行家長教育活動。此外,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家長講座,邀請專家及社工介紹有效管教「電子世代」的方法,協助家長培養子女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使用資訊科技的良好習慣、不沉迷上網及避免接觸不雅內容等。此外,還設立了一條電話熱線,為有需要的家長、教師及學生提供個人支援。
- 教育局推出「理智 NET」校園嘉許計劃,以推廣健康使用互聯網和促進學校之間分享資訊及成功經驗,並鼓勵學校適當地加入「網絡成癮」及「預防網上陷阱」等課題和舉辦相關活動,提升學生對網絡罪行的認識。
- 健康指引
- 所有中、小學及幼稚園在2022年2月恢復全日制面授課堂,以及在2022年3月撤消佩戴口罩的規定後,教育局已擬備處理傳染病的相關指引,並把相關指引納入《學校行政手冊》內,而該手冊會因應最新的衞生情況不時更新。
- 學校可參考教育局發出的《學校行政手冊》第3.5.4章「傳染病的處理」、衞生防護中心發出的《預防傳染病指引》及教育局網站「學校/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幼兒中心預防傳染病指引」所載的其他資料,並應時刻保持校園環境衞生,以保障師生健康。
- 就精神健康問題向學校提供指導及支援
- 針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後遺症,教育局在2023/24學年初在「校園.好精神」網站推出「新學年.好精神」指定網頁,彙集不同資源,協助學校幫助學生以正面心態迎接新學年。教育局編制了一系列資源,以支援學生適應校園生活,並協助學校持續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指定網頁提供的資料包括與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團隊推出的網上精神健康支援平台「迎風」(www.youthmentalhealth.hku.hk)的合作、與香港賽馬會的網上青少年情緒支援平台「Open噏」(www.openup.hk/service)的合作、「每天好精神」鼓勵卡及相關活動,以鼓勵學校舉辦更多「新學年.好精神」活動,從而加強學生與學校的聯繫,並為教師提供「資源包」,以幫助學生適應新學年。
- 在過去幾年,疫情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着學校及社會生活復常,學生需時逐漸適應所有變化。教育局在2023年11月發出通函,強烈建議學校優先保障學生的福祉及精神健康,並鼓勵教師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學校應從實際和專業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學生的功課負擔、學校的評核安排及課堂安排,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空間,並確保學生有充足的休息及鬆弛時間,以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讓學生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教育局呼籲全港學校在2023年11月內開展「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鼓勵學校參考教育局提供的資料及活動材料,為學生舉辦各種校本及班級為本的精神健康推廣活動。這些建議包括i)舉辦「精神健康日」,並在課室或學校設立精神健康角/室,營造輕鬆、關愛的校園;ii)檢討學校的評核、測驗及考試,以及課程表的安排;以及iii)加強班級為本的支援。
- 學校人員的專業培訓
- 教育局已委託大專院校開辦有系統的課程,旨在提升教師的知識及技巧,把輔導及訓導工作融入學校體系,並培養他們在個案管理、小組工作及與跨專業人員合作方面的能力,以支援有需要的學生。課程內容包括學生精神健康、虐兒及家庭暴力。為加強學校人員(包括校長、教師及社工)的敏感度及能力,以便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或家庭,並提供適時的介入及保護兒童措施,教育局與社署及香港警務處合作,定期舉辦有關處理懷疑虐兒個案的講座及研討會,並提供關於「及早識別及處理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的網上課程,讓學校人員的時間安排更加靈活。
- 教育局委託大專院校為小學及幼稚園學生家長舉辦家長教育課程。課程的其中一個重點是培養家長的正面態度,以及加強他們處理一般家長壓力的技巧。預計家長能將學到的技能用於面對各種挑戰,包括疫情帶來的挑戰。
- 學校和非政府機構可向攜手扶弱基金提交建議書申請配對補助金,以推行有時限的計劃。該基金獲商業機構捐助,旨在加強基層及弱勢家庭的親子互動及關係。此外,兒童發展基金及共創明「Teen」計劃在政府、商界及社區三方合作下,透過師友配對、個人發展規劃及財政支援,幫助促進弱勢兒童及青少年的長遠發展。此外,家長亦獲安排有關親子教育及溝通技巧的培訓課程,以提高他們的溝通及親子教育技巧,從而鼓勵他們參與子女的人生規劃及財務規劃。
- 早期識別及介入措施
- 教育局、社署、衞生署轄下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及醫管局已加強合作。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在徵得家長同意後,會把學前服務中心/幼稚園內有特別需要兒童的測驗資料送交教育局,以便轉送將入讀的學校。而社署資助的學前兒童康復服務單位,亦會把有關兒童的進度報告送交他們將會入讀的小學。這些安排確保小學能及早了解有關學生的特別需要,並提供適當的支援,使他們能順利融入小學的學習環境。學校須為小一學生訂定銜接的支援措施,並記錄在「幼小銜接支援概要」內,向家長解釋學校提供的支援措施。
- 除常規資助外,教育局一直為公營普通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及教師培訓,以協助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普通小學須採用 「全校參與」模式,協調學校政策、文化及措施,並靈活調配資源,以便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可運用現有的額外資源,取得所需的專業知識,並加強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
- 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 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已實行分流制度,所有新症均在登記後三星期內獲護士接見,情況緊急和較嚴重的兒童經護士初步評估後會優先獲得評估。
- 六個月內完成新症評估的比率,由2021年的73%下降至2022年的61%,這是由於有些家長不願意在2019冠狀病毒病第五波疫情期間攜帶子女外出接受測驗服務評估,而部分測驗服務人員亦被調派參與抗疫工作。隨着社會復常,預計在六個月內完成新症評估的比率將會提高。
- 在2019-20年度,測驗服務已加強人手,包括註冊護士、專職醫療人員(言語治療師、高級職業治療師及高級物理治療師)及其他支援人員,以期減輕醫生的部分工作量,例如跟進轉介服務安排、安排家長參加合適的工作坊和介紹相關的社區資源。新增的專職醫療人員亦有助為有特定需要兒童提供支援。
- 第一層支援服務在2023年9月恆常化後,服務範圍已擴展至全港近 900間學前教育機構。有輕微發展問題的兒童及正等候測驗服務的兒童,將由特殊幼兒工作員/學校教師甄別,並由第一層服務支援。對於那些沒有得到改善的兒童,學校教育心理學家可與教師及其他治療師合作,為他們提供更全面及持續的評估,以了解這些兒童是否需要第二層服務,或將他們轉介至測驗服務評估。測驗服務除了透過聯絡及諮詢服務,為學校層面的照顧服務提供支援,也着重評估有嚴重發展及行為問題的兒童,為他們建議第二層(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幼兒中心融合服務、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或第三層(特殊幼兒中心、特殊學校)的訓練服務。
- 鑑於本港私營醫療機構缺乏相關的兒科專科醫生,向家長提供財政資助,讓他們在私營市場尋求專業評估的建議,在中短期內未必可行。
- 康復服務
- 社署的臨床心理學家在疫情期間一直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及照顧者提供支援,定期舉辦網上心理支援小組,監察照顧者的需要,為他們提供適時的諮詢,並透過Zoom會議設計了特定主題的治療小組,例如親子遊戲時間及靜觀育兒,以解決疫情期間家長在照顧子女時所面對的壓力。臨床心理學家亦製作了各種心理教育材料,例如在疫情期間的自我照顧和適應錦囊。這些材料已上載至社署的 YouTube頻道,供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照顧者及其他服務受助人在他們合適的時間觀看。
- 學前康復服務,包括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特殊幼兒中心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一直為家長/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此外,65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兩間綜合服務中心為家長提供所需服務,包括家庭生活教育、小組及活動,以及支援和情緒輔導等,以紓緩他們的壓力、教導他們為人父母的技巧、加強他們的支援網絡和提供危機介入服務等。
- 為促進兒童在復常後的發展,受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已由2022年5月16日起恢復中心為本的訓練。特殊幼兒中心亦已恢復半日課堂訓練,並由2023年2月15日起逐步恢復全日課堂訓練。
- 監管和支援特殊學校
- 教育局一直擔當監察者的角色,行使《教育條例》賦予的法定權力,監管特殊學校(在適當情況下包括寄宿部)的運作,並為學校提供專業建議及支援,確保其管理及運作合法守規,保障學生及寄宿生(包括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的福祉。
- 教育局在2021年編制《特殊學校策劃和管理宿舍服務實務指引》(《實務指引》),協助特殊學校更有系統地策劃和管理宿舍部的服務,以及在生活照顧、起居安全、學習支援、社交訓練及轉銜安排等方面更適切地支援宿生。教育局已成立工作小組,全面檢討《實務指引》的內容,以提供更詳細、具體及清晰的指引。預計檢討工作可在2023/24學年完成。
- 教育局會繼續加強對特殊學校及其宿舍部的監管及支援,並檢視相關措施的推展,聽取業界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以進一步優化現行措施。
- 住院兒童的安排
- 醫管局一向支持愛護兒童和支持家庭的做法。舉例來說,醫管局的兒科醫生會盡量照顧住院兒童及其家人的需要,包括為陪同安排提供方便。
- 隨著疫後復常,醫管局已在2022年第四季恢復醫院遊戲治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