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參與
持份者參與
「童行有你@健康童遊FUN享日」
持份者交流會之跟進行動
政府就「童行有你@健康童遊FUN享日」收集的意見之跟進
- 身體健康
- 衞生署與教育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學術界、專業團體及學前教育和兒童健康的持份者合作,在2011/12學年推展「幼營喜動校園」運動,透過校本模式,向兒童推廣體能活動,包括減少久坐活動和屏幕時間,以及推廣全港學前兒童的健康飲食,以預防兒童肥胖。
- 衞生署、教育局聯同各界持份者在2006/07學年推出「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以解決日趨嚴重的兒童肥胖問題。運動包括三個主要範疇:「至營學校認證計劃」、「學校午膳減鹽計劃」及「開心『果』月」,以期透過家校合作,締造鼓勵學生進食適量水果的良好環境。
- 衞生署的學生健康服務旨在透過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的服務,保障學童的身體及心理社交健康。13間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及4間特別評估中心提供中心為本的健康服務。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學生(例如不健康飲食習慣、體能活動不足等)會被個別輔導,或轉介至學生健康服務營養師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跟進。
- 衞生署根據世界衞生組倡議的「健康促進學校」框架,推出「全校園健康計劃」,旨在協助學校有系統地檢視和制訂與體能活動、健康飲食、精神健康及社交等相關的健康促進措施,令學校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學習及工作環境。該計劃將會進一步加強,為每間學校建議針對性校本措施,包括改善體能活動和飲食安排等以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
- 政府會針對香港人口結構及不同社群的健康需要,訂立終身的健康促進策略,按不同年齡群組和健康狀況制訂市民的健康管理計劃。
- 精神健康
- 壓力背後的因素複雜繁多,對學生的影響亦因人而異。教育局一直透過不同渠道,包括教育局通告、《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到校教師工作坊、為家長而設的短片及漫畫等,重申家課的質比量更為重要。此外,學校應按校情及學生的需要,持續檢視及優化其評估及課業(包括家課)政策,並讓持份者知悉。教育局分別在二零二三年一月、二零二三年九月及二零二四年十月向全港小學發出傳真信件,提醒學校加強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及均衡發展。
- 在後疫情時期復課後,教育局採取多項具體的加強措施,例如:於「校園.好精神」一站式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推出專題網頁,提供多元化及實用的資源(如學校資源套、家長小貼士和短片等),協助不同持份者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此外,教育局組織「校園.好精神」教師專業網絡和安排教師網上講座等,協助學校培育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挑戰。
- 根據教育局觀察所得,學校在復課後加強了學生輔導。學校透過班級經營、個別輔導和週會,以正向教育及生命教育相關的主題,促進學生的身心及精神健康。
- 醫務衞生局(醫衞局)在二零二三年十二月推出「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一站式、每日24小時的支援,為不同背景和年齡的人士(包括家長/照顧者)提供情緒及精神健康支援。來電者會獲提供服務資訊,或按個別需要轉介至合適的服務機構。目前,熱線已與相關政府部門/機構,包括消防處、香港警務處、社署、醫管局,以及約20間提供預防自殺輔導服務及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非政府機構建立轉介機制。
- 福利及社會服務
- 由2021/22學年起,社會福利署(社署)已加強中學學校社工服務的支援人手,讓學校社工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深入的輔導及小組活動。
- 為及早識別及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社署自2018/19學年起分階段為700多間資助幼稚園、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提供學前單位社工服務。目前,全港共有50隊地區社工隊在其服務範圍內提供服務。有需要的家庭可向子女受託的學前單位的社工尋求協助。
- 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為有特殊需要(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提供預防、發展、支援及補救服務,以滿足特定服務地區內6至24歲兒童及青少年的福利需要。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採用全人模式,協助兒童及青少年發展生活技能、潛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的個人發展、加強人際和家庭關係,以及建立社交能力,以應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危機及挑戰。
- 教育服務
- 學校設有專業人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人員、學校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為有需要的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習困難、精神及情緒問題的學生)提供所需的支援及輔導。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領導的跨專業學生支援小組亦會推動所有教師採用三層支援模式,以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需要。
- 教育局為在職教師提供三層有系統的特殊教育教師培訓課程,即基礎、高級及專題課程。基礎課程及高級課程的課程目標,分別是協助教師掌握適當的支援策略及技巧,以及讓他們更深入了解如何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在行為、情緒、社交發展和精神健康上有需要的學生。至於專題課程的目標是讓教師更好地掌握照顧不同類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所需的知識及技能,從而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援。
- 健康服務
- 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採用分流制度,確保病情緊急或嚴重而需要及早治療的病人可優先獲得跟進和治療。病人會按病情的緊急程度和嚴重程度,被分流為第一優先(緊急)、第二優先(半緊急)及穩定(例行)類別。
- 鑑於近年精神科服務需求日增,醫管局為配合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建議及政府在精神科服務的方向,在二零二三年特別為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訂下額外目標,即緊急及半緊急新症的整體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不多於一星期及四星期。有關目標已經達到,以確保有緊急需要的病人能在合理時間內接受治療。醫管局會繼續加強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服務,並改善緊急及半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包括增加診症名額。醫管局亦會透過加強人手及公私營協作計劃,照顧更多有需要的精神科病人,並加強精神科護士診所的服務,讓病人在輪候專科門診診所服務或覆診期間得到跟進。
- 醫衞局推出「躍動同行先導計劃」,為懷疑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青少年在輪候醫管局服務期間,提供跨專業的評估、介入及支援服務。配合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醫管局聯網的位置,先導計劃在不同地區設立了五個覆蓋全港的跨專業服務平台。服務平台由非政府機構管理,為懷疑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服務。每個服務平台的核心團隊成員包括臨床心理學家、護士、職業治療師及助理社會工作主任,以「醫社合作」的模式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適時的評估、介入及支援。
- 衞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在疫情期間維持服務,並採用分流制度,讓病情緊急及較嚴重的兒童經護士初步評估後,可獲較優先的評估服務。而實際輪候評估的時間視乎個別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情況而定。
- 福利及社會服務
- 各項學前康復服務的輪候時間持續改善。政府在2018/19學年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先導計劃恆常化,服務名額由3000個增至2019/20學年的7 000個,並在2022/23學年增至超過10 000個。第一層支援服務在二零二三年九月恆常化,並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融合,擴展至近900間學前機構,服務透過跨專業服務團隊,以校本及綜合模式,為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提供全面及適時的支援。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已在二零二四至二五年度達致「零等候」。
- 長遠而言,社署已從二零二二年三月起,將各項康復服務(包括學前康復服務)的規劃比率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以便社區的服務規劃和發展。
- 教育局在2021/22學年推出「融情.特教」網站(sense.edb.gov.hk),提供與融合教育相關的政策、措施及資源的資訊,並讓學校分享實踐經驗,方便家長容易取得有關融合教育的最新資訊及網上資源,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特別是 「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樂在家、網學易」系列,為家長提供有用的資源,指導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在家持續學習,掌握更多學習及適應社會的技巧。此外,為支援家長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子女,教育局出版了《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家長篇)》、《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小冊子,以及一系列有關培育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小冊子。這些刊物已上載到「融情.特教」網站,供家長參考。
- 學校社工與社區持份者合作,為學生及其家人舉辦講座、小組和活動等,以加強學生的精神健康和抗壓能力,並作出轉介以滿足學生的需要。
- 為加強支援殘疾人士的家長及親屬/照顧者(包括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照顧者),社署在全港設立了19間家長/親屬資源中心,為他們提供支援及專業意見,讓他們學習如何照顧家中的殘疾人士,並促進他們交流經驗和互相支持。這些家長/親屬資源中心亦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包括興趣班及親子活動、治療小組、社區教育計劃、照顧技巧工作坊、社交及康樂活動等。
- 為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社署在二零二三年十月把「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計劃」(津貼計劃)恆常化,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津貼,補貼他們的生活開支。殘疾人士照顧者如正在輪候社署資助的任何指定康復服務(包括特殊幼兒中心)、教育局轄下設有寄宿學額的特殊學校或醫管局的療養服務,均符合資格申請津貼計劃。
- 政府致力鼓勵及支援非華語學生融入社會,包括幫助他們盡早適應本地教育體系和學好中文。
- 教育局一直採用多元策略,為非華語學生於學前教育至中學階段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支援,包括課程發展、學與教資源、 師資培訓、專業支援、額外撥款、多元出路,以及家長教育和支援等,以協助非華語學生學好中文及融入社會。措施惠及學校、教師、非華語學生及其家長。
- 政府鼓勵及支援非華語學生適應本地教育體系及融入社會的政策目標已漸見成效,隨着教育局由2014/15學年開始落實一系列支援非華語學生的優化措施,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公帑資助學校數目與年俱增。
- 教育局會繼續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好中文,融入社會,包括為非華語學生設計的「網上中文自學資源」,提供多元學習材料,幫助他們延展學習,鞏固課堂所學;透過採用已調適的「中小學生漢語考試」學習材料,為非華語初小學生籌辦課後中文學習班;由2023/24學年起,擴展暑期銜接課程至升讀小五和小六的非華語學生,為他們提供更全面及持續的中文學習支援;以及增加為非華語學生提供「生活規劃」校本支援服務的學校數目,協助他們訂立個人目標及規劃未來。
- 教育局由2020/21學年起委託非政府機構及專上院校為非華語家長提供一系列的家長教育活動,協助他們支援子女學習、鼓勵子女學好中文,以及更全面了解子女的多元出路。非華語家長教育活動參照教育局為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制訂的《家長教育課程架構》而設計,教導非華語家長採用正向育兒模式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家長了解子女的情緒和行為,以及提升他們對子女的抗逆力及精神健康的關注和認識。教育局會繼續為非華語學生的家長舉辦家長教育活動,並在二零二四年十一月推出「非華語學生家長教育資源冊」,以協助他們支援子女的全人發展。
- 教育局會繼續加強中文學習支援,包括開辦課後中文科課程、強化「網上中文自學資源」和組織跨校教師學習社群。